一航軟件測評中心有很多客戶,其中許多需要軟件性能測試報告。那么您知道軟件性能測試報告中需要哪些測試嗎?
我們的第三方性能測試報告主要包括常規性能測試指標,穩定性測試指標和資源利用率性能指標。通過這些性能測試技術指標,我們可以確定信息系統的性能是否滿足業務方的要求以及是否滿足驗收標準。通過性能測試,獲取服務器運行時的相關數據,以分析系統瓶頸,提高系統的穩定性。
常規測試指標
并發用戶
并發通常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是嚴格意義上的并發,即所有用戶都同時執行相同的操作或操作。此操作通常是指從事相同類型的業務。
另一種并發類型是廣泛范圍內的并發。這種并發類型與先前的并發類型之間的區別在于,盡管多個用戶在系統上請求或執行操作,但是這些請求或操作可以相同或不同。
并發用戶數
同時與服務器交互的在線用戶數。
請求響應時間
指從客戶端請求到響應的整個處理時間。
通量
指性能測試期間網絡上傳輸的數據總量。吞吐量/傳輸時間是吞吐率。
吞吐率
每單位時間在網絡上傳輸的數據量也可以指每單位時間處理的客戶端請求數。它是衡量網絡性能的重要指標。在正常情況下,吞吐率是“請求數/秒”。
TPS
系統每秒可以處理的事務或事物的數量。這是衡量系統處理能力的重要指標。
點擊率
每秒用戶向Web服務器提交的HTTP請求數。該指示器是Web應用程序的唯一指示器:Web應用程序處于“請求-響應”模型中。用戶發送應用程序后,服務器必須處理一次,因此單擊是Web應用程序可以處理的最小交易單位。如果您定義每次點擊對于一個事務,點擊率和TPS是相同的概念。不難發現,點擊率越高,對服務器的壓力越大。點擊率只是性能參考指標,分析點擊的影響很重要。
資源利用率
指不同系統資源的使用程度,例如服務器的CPU利用率,磁盤利用率等。資源利用率是分析系統性能指標和提高性能的主要基礎。
穩定性測試指標
最短的穩定時間:系統在最大容量或標準壓力(系統的預期每日壓力)的80%下穩定運行的最短時間。
一般而言,對于在正常工作日(8小時)上運行的系統,應能夠確保系統至少8小時穩定運行。
對于7 * 24操作系統,至少它應該能夠確保系統超過24小時的穩定運行。如果系統上線后無法穩定運行,則隨著業務量的增長和長時間運行,將存在性能下降甚至崩潰的風險。
資源利用績效指標
中央處理器
它也稱為中央處理器,是一種非常大型的集成電路,是計算機的核心和控制單元。它的功能主要是解釋計算機軟件中的計算機指令和處理數據。
CPU指標主要指CPU利用率,包括用戶模式(user),系統模式(sys),等待狀態(wait)和空閑狀態(idle)。
內存
內存是計算機中的重要組件之一,它是與CPU通信的橋梁。計算機中的所有程序都在內存中運行,因此內存的性能對計算機有很大的影響。
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內存,當前的操作系統將高速緩存存儲在內存中。因此,100%的內存利用率并不意味著內存中存在瓶頸。系統內存是否有瓶頸的度量主要取決于SWAP(與虛擬內存的交換)的交換空間利用率。在這種情況下,SWAP交換空間利用率低于70%,并且過多的交換將導致系統性能下降。
磁盤吞吐量
縮寫為“磁盤吞吐量”,它是指在單位時間內沒有磁盤故障的情況下通過磁盤的數據量。
磁盤指標主要包括每秒讀取和寫入的兆字節數,磁盤繁忙率,磁盤隊列數,平均服務時間,平均等待時間和空間利用率。其中,磁盤繁忙率是直接反映磁盤是否存在瓶頸的重要依據。通常,磁盤繁忙率小于70%。
網絡吞吐量
縮寫為網絡吞吐量,它是指在沒有網絡故障的情況下每單位時間通過網絡的數據量。單位是字節/秒。網絡吞吐量指數用于衡量系統對網絡設備或鏈路傳輸容量的需求。當網絡吞吐量指標接近網絡設備或鏈路的最大傳輸容量時,需要考慮升級網絡設備。
網絡吞吐量指數主要包括每秒傳入和傳出的流量的兆字節數,通常不能超過設備或鏈路的最大傳輸容量的70%。
從上面的第三方性能測試指標可以看出,性能包括多個維度。在進行第三方性能測試和獲取各種性能測試指標的過程中,我們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難。要獲取特定的性能指標,我們需要一些性能測試工具和平臺的幫助,以幫助我們完成第三方性能測試的過程。